上海大学校长为本科生上创新课

2015-04-22

  在国家进一步加强推进科技创新的今天,我们能否咬到“第一口苹果”,能否冲到世界创新的前列?昨晚,上海大学“大国方略”通识课堂来了一位特殊老师——校长罗宏杰,这位国家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大国方略”多学科教学团队的一员,站上讲台,与几百位本科生交流自己的思考。

  “马桶”里有大道理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我是一个‘理工男’”,罗校长的话引来笑声一片,“在理工男眼中,创新无处不在,关于创新的竞争同样在各个领域。要发展、赶超,应尽快和小农经济的陈旧理念、方式说再见。”

  知道吗?在硅谷的一家公司,创新早已不是埋头科研,而是更高层次的“卖方案”,即以未来市场和应用为牵引,顶层设计产品发展战略,分解技术难题,并组织发包给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然后再集纳成一个“系统知识产权包”,源源不断地向产业下游企业提供,以此获取巨额利润,并始终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罗宏杰说,近几年,中国正一步一步融入全球创新链,但能否成为更重要的一环,仍需要战略上尽早布局。

  讲课中,“马桶”话题引起听课学生热议。原来,罗宏杰抛出了又一个小花絮。他有一位学生在一家国际知名品牌洁具企业工作,最近,这家企业将在亚洲设立新的研发中心。“我问他,马桶有哪些可以研究的?”罗宏杰停了一下卖关子,“可多了,美学、人体共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我们看到,当今科研解决人类需要,早已不是单一学科可以独立完成,多学科集成才是发展的重要方向。”土木工程系大三学生谢飞扬听得直点头。他说,一直了解国家对创新的重视,现在算是真正感受到创新其实就在身边,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更足了。

  超车需要找准“弯道”

  “说实话,前一晚我没睡好。”罗宏杰跟学生们交底,对他来说,站上一线讲台还是20年前的事,此后一直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工作。昨天,他特别希望与同学分享自己在科研一线的感受。

  “硅酸盐所有一个项目前后花了40年研究,打算跟电力企业合作,搞一个城市储能中心。在有关部门要求下,要与企业组成项目联合领导小组。”罗校长说起第三个故事。

  “当时也有研究人员想不通,觉得科研的事儿我投入了那么多精力,怎么就不能当负责人呢?实施下来才发现,这样的模式突破,令科研与企业结合更加紧密,形成了全研究链,收获很多。”

  追上世界创新的脚步,机制的突破,又岂止于合作领域。授课中,罗宏杰向同学们透露,目前在上海大学酝酿成立的材料基因研究机构,采用“云数据库”形式,不同归属的研究部门,将自己的研究数据上传到云实时分享,根据数据被引用率获得奖励……讲述完一个个生动的创新案例后,他说,“我们知道超车一般都在弯道,而找准弯道,需要我们,需要在座的你们,共同努力。”

  探索全新的授课模式

  课后,不少学生围着罗校长提问。机械自动化学院学生韩栉说,在一字一句中,他感受到了创新的激情,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无声勉励。

  据了解,“大国方略”这门通识选修课,由上大11位大牌专家学者集结成一个教学团队,从多学科研究的角度,给大学生们讲述世界变化进程中的中国。中国高铁将驶向何方?我们会被全球化淹没吗……每节课都从一个问题出发,每次都有两三位老师串讲。此次与罗宏杰搭档的,是法学院副院长徐春明教授和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顾俊。

  “国家最新发生的大事,学生们最感兴趣的问题,都要拿到这堂课上来。”顾骏说,和传统的高校课程大多滞后于社会发展不同,“大国方略”这门课希望探索一种全新的授课模式,从不同的维度解读,为学生展示更宽广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