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多所高校发布2015年就业质量报告

2016-01-06

  编者按

  近日,本市各高校陆续公布了2015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了界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新的关注角度和分析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岗位和毕业人数比例、毕业生薪酬统计这类数据,而是从就业、创业、深造等更多元的数据统计,来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从新出炉的这份统计数据报告来看,不同特色的高校,就业特色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比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类研究型高校,本科生的深造比例都达到了60%以上,同时被世界名校录取的比例也难分伯仲;上海财经大学则在金融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华东理工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制造业占了大头;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上外小语种人才紧俏。纵览这一份份报告,从毕业生去向中不难感受到时代特征的脉搏。

  复旦:六成本科生国内外深造

  昨天公布的复旦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复旦大学2015届毕业生共7677人,几乎全部毕业生都已落实去处,其中三成毕业生选择了国外深造,而本科毕业生中选择深造的占到六成。不同于理工科专业为特色的高校,复旦大学流向现代制造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百分比只有个位数,而金融行业、医疗卫生、信息、教育等行业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流向。

  本科生深造去向显示复旦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成效

  报告显示,继续深造成为本科生最主要的选择,而本科生深造的去向显示了复旦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

  统计显示,复旦大学2015届毕业生继续深造人数总计2130人,占毕业生人数的27.74%。复旦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海内外求学的比例为65.09%,相较2013年和2014年,分别提高2.8%和1.65%,彰显了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

  其中,国内升学的总人数为105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3.74%。按照学历层次区分,本科生国内升学879人,占本科毕业生的33.21%;硕士生升学74人,占硕士毕业生的2.14%;博士生升学(博士后)102人,占博士毕业生的7.57%。录取本科毕业生最多的高校(研究所)除复旦大学外,还包括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近三年,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比例保持在33%左右。

  复旦大学2015届毕业生出国深造总人数1075人,其中本科毕业生844人,硕士毕业生139人,博士毕业生92人。在明确注明录取学校的856人中,2015年《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名前50位高校录取复旦大学2015届毕业生共375人,占注明录取学校人数的比例为43.81%。世界前50位境外高校录取的本科生中,有106人为跨学科升学。

  报告显示,复旦本科毕业生出国深造比例近年来一直保持在30%以上,超出C9高校的平均水平。

  四分之一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非常相关

  报告发现,复旦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分布广泛,医疗卫生、金融、信息、教育等行业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其中,金融行业为20.92%,医疗卫生行业达到20.51%,信息行业为14.48%,教育科研培训行业为8.68%,现代制造业为5.93%;有25%左右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与自己的专业非常相关;毕业生就业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八成以上毕业生留京、沪、粤三地就业。

  报告显示,进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国有、民营企业、三级甲等医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数量超过60%。中小企业、微创企业就业今年在毕业生中也开始逐渐受到欢迎,签约中小、微创企业的毕业生达到171人。

  博士毕业生已成为科研技术岗位的中坚力量。2015届博士毕业生中就职医师和卫生技术岗、企业研发和研究岗位、教学科研岗位的人数总比高达87.22%,占绝对优势。博士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职共计194名,主要岗位为研发和研究岗,占企业就职总数的86.6%。

  近2300名硕士毕业生广泛进入各行业领域,其中金融、IT、医疗卫生为三大主要行业,所占比例超过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0%。

  其中,在194名企业就职的博士毕业生和1703名硕士毕业生中,进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博士毕业生比例达到61.34%,硕士毕业生比例达到25.25%。

  交大:28名毕业生直接创业

  在上海交大发布的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我们看到该校2015届毕业生中,有六成进入中西部和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就业,更有28名毕业生直接创业,产生了27家创业企业。上海交大2015年毕业生共计8397人,其中本科生332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9.62%;硕士生370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4.12%;博士生136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26%。

  毕业生出国深造相对集中

  上海交大有约六成本科生继续深造,其中出境深造的本科生10%左右。而且,根据2015年英国《泰晤士报》最新排名,上海交大学生赴世界排名前30位大学留学深造的人数为393人。这意味着,同为研究型大学,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的学生深造的比例都有类似之处。其中,上海交大66.25%的学生选择美国高校,数量上远远超过其它国家和地区。其它出国(境)深造目的地的国家、地区依次为:英国53人、中国香港52人、新加坡39人、澳大利亚39人等。

  报告显示,出境深造的学生被录取的高校也比较集中,排前三位的境外高校分别是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

  28人产生27家创业企业

  报告显示,前往中西部和进入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就业人数超过毕业生总数的六成,而且直接创业毕业人数达到28人,产生了27家创业企业。

  从就业单位所属行业来看,上海交大毕业生就业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三者合计比例为61.14%。博士生到卫生和社会工作就业的比例最高,占博士生的45.85%;硕士生和本科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比例最高,分别占硕士毕业生的29.68%,占本科毕业生的26%。

  据统计,这些创业毕业生中本科生8人,硕士生18人,博士生2人。这27家创业企业大多数集中在信息科技领域,还有少数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文化传媒领域。

  硕士生签约年薪最高,平均为11.4万元

  报告显示,在求职过程中,研究生每人平均投递的简历数略高于本科生,为31.7份,但本科生所获得的面试机会以及平均求职花费都略高于研究生,分别为9.8个和1986.8元。

  在录用通知的数量方面,被调查研究生和本科生平均获得的签约机会都是2.7个。而在薪资方面,硕士毕业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1.4万元,博士生和本科生分别是10.4万元、8.9万元。而不同工作岗位,毕业生签约年薪也有一定的差别,研发类岗位平均起薪最高,为13.07万元,其次依次为技术类、服务类、行政类、教学类,分别为11.45万元、10.35万元、9.2万元和8.27万元。

  从整体上看,研究生签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明显高于本科生,完全相关和部分相关的累计比例为93.30%,其中完全相关的比例达到54.40%,比本科生完全相关的高出15.10%。

  财大:毕业生平均月薪近七千

  上海财经大学2015年毕业生总计3561人,超过76%的学生选择就业,而毕业生的平均税前月薪达到6940元。上海财经大学最新在官网上发布的该校2015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引起一片惊叹。根据这份报告披露的数据,该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6373元、硕士毕业生平均月薪7493元,博士毕业生平均月薪7996元——毕业生的税前薪资较去年6185元的平均月薪有明显增幅。

  上海财经大学2015届毕业生中,本科1881人、硕士1538人、博士142人。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该校毕业生签约率91.88%,就业率为97.53%。

  在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中,金融行业以49.53%的比例居于首位,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业分别位居第二(15.2%)、第三(6.94%)。在细分的金融行业中,银行仍是就业“主流”,占到整个金融行业就业人数的44.8%。

  报告认为,这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实践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社会责任。

  华理:三成毕业生流向制造业

  华东理工2015届毕业生共6015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816人,毕业硕士研究生1953人,毕业博士研究生246人。这当中工学学科毕业生占62.92%,而共有三成左右的毕业生流向了制造业。华东理工大学日前发布了《2015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显示,华东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流向非常具有理工科大学的特色。

  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和制造业成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取向。在签订三方协议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总计96.08%的本科毕业生和93.28%的毕业研究生面向企业就业。

  其中,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包括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事业单位),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40.70%、30.68%、24.70%和3.92%;在签订三方协议就业的毕业研究生中,就业单位性质流向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37.45%、36.14%、19.69%和6.72%。

  根据对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分布的统计结果,2015届毕业生流向“制造业”的人数比例最高,为31.32%,其后依次是“科研、技术服务业”18.71%;“信息、计算机、软件业”13.39%;“金融业”8.98%;“能源矿产业”4.57%,这与学校专业设置、学科特色较为吻合。

  华理2015届本科毕业生有1592人在海内外高校、院所继续深造,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41.72%,比2014年增加4.48个百分点。其中,1036人在国内升学深造,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27.15%,556人出国深造,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4.57%,都比2014年略有增加。

  报告显示,2015届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数量为151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5.25%,较2014年增加3.02个百分点。其中,22名毕业生参加了到村任职项目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就业,115人被授予校基层就业优秀共青团员称号,93人获得学校设立的就业引导工程奖励,奖励金额总计16.4万元。

  就业满意率是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直观体现,也是衡量就业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98.20%的毕业生满意自己目前所签约的工作,总体满意率较2014年增加0.25个百分点。而12.17%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运用程度高达100%,65.47%的毕业生认为能够运用50%-75%的专业知识,总计77.64%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较为对口,较2014年增加4.62个百分点。

  上外:小语种人才需求量最大

  “外”字头高校的毕业生,其就业流向和全球经济走势、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息息相关。日前发布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披露,受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该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就业呈现广阔前景,调研表明,用人市场对波斯语、泰语、印度尼西亚语、土耳其语的用人需求量最大。此外,从专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对接来看,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商务服务业是该校学生签约最集中的行业。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的统计,上外2015届本科毕业生1475人中,1431人确定毕业去向,总计就业率97.02%。其中,继续读研126人,出国(境)深造或工作381人,其余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就业。根据统计,签约就业的毕业生729人,合同就业64人,灵活就业69人(2人自主创业),定向分配61人,参加国家、地方项目赴基层就业1人。

  从2008年以来,上外本科毕业生的出国(境)留学人数一直呈稳步增长的态势。该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381人选择出国(境)深造或工作,占全校毕业生人数的25.83%。毕业生去往语言对象国留学的比例为71.34%,较去年回落约8个百分点。报告分析,学生深造的专业大部分为“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专业,主要涉及经济、管理和国际关系。

  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的国家也呈现日趋多元的趋势。该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去往美国的87人,占出国(境)留学学生人数的22.8%;去往英国的83人,占出国(境)学生人数21.8%,此外,学生留学的国家和地区还包括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西班牙、加拿大、俄罗斯、荷兰、以色列、瑞典、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地区。

  在选择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的729名本科毕业生中,留沪学生占80.52%,此外的就业地区流向主要是北京、广东、江苏、浙江。而对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行业分布统计显示,上外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分布十分广泛,有23.87%的学生签约,进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主要单位包括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公关公司等。金融业成为上外本科毕业生第二大签约行业,占签约人数15.91%,主要签约单位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排在第三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签约人数15.23%,主要单位为电信、广播电视以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以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

  报告还表明,上外2015届984名研究生中,共有949人确定毕业去向,总计就业率96.44%,同比上升1.9%。其中,升学15人,出国深造或工作33人,签约就业542人,合同就业25人,灵活就业95人,定向委培239人,还有35人未定就业去向。受地缘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户籍因素以及人才供需等因素影响,上外签约研究生就业地区以上海地区为主,占签约研究生人数的76.44%,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其次就业的地区为江苏省和北京市。研究生签约的单位中,到三资企业工作的占31.72%;到其他企业的占比为26.28%,到国企的占比为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