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将满足考生专业志趣与学校人才培养理念有机结合起来
一所大学对于国家和社会有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国内顶尖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并坚持较高的标准。复旦要培养的是“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领袖人才和各行各业的栋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从招生开始紧抓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我们在上海通过“博雅杯”、“复旦水平测试”及面试等一系列的自主招生项目和考查环节,已经选拔并公示了617名优秀考生,这些同学只要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即可被复旦大学正式录取。在选拔过程中,我们贯穿融入复旦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相信通过这种办法选拔出来的学生最适合复旦的培养,而他们在复旦也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
我们同样希望在高考中也能够招到适合复旦的优秀学子。今年复旦在上海高招投入计划85人,其中文科22人、理科24人、医科39人,与往年基本持平。看似竞争激烈,是随着近年来上海生源总数的减少,以及各校自主招生预录取人数的增加,相信对于“裸考”同学而言,通过高考进入复旦的机会反而增大了。
我们非常关注那些通过高考进入复旦的学生。这些同学虽然没有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复旦,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优秀,而是因为他们要么当时参加了其他高校的自主招生,要么对自主招生录取的专业不满意,要么更适合高考这种选拔形式。这些同学可能在专业选择上更有个人的想法,所以我们在高考招生中尽最大努力预留好招生计划,尽最大可能满足这些同学的专业志愿。在高考一批次录取的考生,我们将满足其第一专业志愿,即只要在一批次(A)志愿填报复旦大学并被录取的话,填什么专业录什么专业,后面几个专业志愿填不填都无关紧要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裸考”进入复旦的同学在专业选择方面更加“随心所愿”。
但必须说明的是,复旦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专业素养”之外,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这一培养过程的第一步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虽然在《国际纽约时报》近年的调查统计中,毕业生受雇主青睐度复旦在包括港澳台高校在内的大中国区中排名第一,在对国内用人单位满意度的调查中复旦毕业生“非常满意”比例高达72.8%,虽然我们本科毕业生就业深造率高达99.8%,但我们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完成复旦本科人才培养的合格毕业生自然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2013届复旦本科毕业生中38%就业创业、33%国内攻读硕博(绝大多数为直研或者直博),还有29%出国出境继续深造(绝大多数为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
我们还拟在上海继续将提前批与第一批专业“联动”,相关方案待正式获批后实施。简言之,在提前批和第一批(A)位置都填报复旦大学,并被提前批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且分数达到复旦一批次的文理投档线的考生,可以提出申请在所填报的一批次专业(类)志愿中选择,我们将满足其前两个专业(类)志愿之一。这样的措施同样是为了进一步帮助考生实现兴趣爱好和专业志向。
我们要提醒考生的是,要更多关注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将自己的长处与学校所能提供的优质资源,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而不要拘泥于一时的所谓“热门专业”,有统计数据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杰出的成功人士本科所学专业与终身职业相关度并不高,特别是那些以人的培养为第一己任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更是如此。以2013届复旦本科毕业生为例,26%就业于现代专业服务业、24%就业于金融业、20%就业于IT信息技术相关行业。19%的文科类学生进入金融业,也有19%的理科类学生进入金融业,甚至有7%的医科类学生就业于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