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三位一体”考试12月24日面试
昨天,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龙翔,作为面试官,坐在2014中国美术学院三位一体招考最后一轮的考场里。
自从2012年启动三位一体招生模式之后,美院重新开始通过教授亲自面试的方式选拔本科生。美院教授们说:如果时间允许,这是他们最青睐的选人方式。“因为这最能看出学生除了有做个匠人的手艺外,有没有成为艺术家的奇光异彩。”
今年,浙江有1756位考生报名参加三位一体选拔,比去年增加25%。经过两轮绘画考试,昨天出场的有482名考生,他们中将有130名学生突出重围,成为三位一体专业考试过关者。在经过2014年高考后,他们中综合排名名列各个专业前茅的85名考生,将被中国美院录取。
昨天上午,记者在造型艺术类的其中一个考场旁听了一场面试。这种回归老美院的考法,让记者感到:今后的艺术家不光要能妙笔生花,没点口吐莲花的功夫,也是不行的。
对答如流
马上被掐停追问
面试考四轮,包括作品简述、艺术常识抢答、开放性问答和速写。
台下5个教授组成考官团,台上一组8个学生一字坐开,身上挂着数字号牌。
第一个环节,考生依次抽两张图片,图片全部是他们在高中美术教材上见过的名家名作或者艺术景点。
每个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张,他们有两分钟的时间简述这件作品,可以从作者、构思、构图、表现方式等等角度去描绘。这个环节考察学生对名家名作的赏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龙翔在三位一体选拔开招的第一年,就担任过面试官。“那次面试,考生陈述的时候吞吞吐吐。今年呢,有的说得太顺溜了!”考官发现,今年有不少学生有备而来,看到图片心里就乐了,直接照搬教材上的说法,咕噜噜一通对答如流。如果考官觉察你是“背诵机器人”,就会马上喊“卡”。比如有学生描述席勒的画作结构,头头是道,考官掐断了他:“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这幅作品?”
什么样的学生能出挑呢?比如说,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顶上画的作品,如果你能说出作者,画的内容,艺术表现力,基本分在了。如果你还能再说说因为教皇朱利乌斯二世敦促绘制,米调整了壁画绘制的方式等等时代背景下的故事,来展现艺术家的深厚艺术功力,那你肯定亮了。
考官说,“如果你不是因为热爱,去深入研究一些作品,可能你不能说得那么生动。但是几个基本的切入点,有没有办法融会贯通来表述一点看法,还是很考验艺术感的。这是怎么考画画都没法考出来的能力,也不是训练应试可以得到的。”
小贴士:
艺术理论知识是硬功夫。如果你要像背化学公式一样背艺术作品,趁早歇了做艺术家的念头。
其实看艺术理论介绍是过于枯燥了些,推荐一些更轻松的方式,比如BBC等出过很多套制作精良的艺术类纪录片,都是介绍艺术史上的巅峰,不妨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记住基本的知识。
拉家常
就得有个家常样
综合素质测试——包含艺术常识抢答和开放性问答两个环节。
主考官开始提问,考生可举手抢答。
这个环节的问题,属于常识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说出印象派3个代表人物,中国四大石窟有哪些……答不全的,可由同组伙伴补充。
接下去开放式问答,考官就是想知道“你就是怎样的颜色不一样的烟花”——你今年读过什么书,最喜欢哪一部?
你学画儿多少年了,为什么喜欢美术?这一年什么事情对你影响最深?
……
“前面一组有个男生,说自己从小学画,画着画着因爱生了恨了。后来就停下来,等到自己觉得有表达的状态了,感觉上来了……”考官们说,他们觉得他很真实。这个考生在口试阶段,获得最高分90分。
小贴士:
美院的教授很感性,这些拉家常的问题,不失真情实感的表述。
创作过程、生活经历中的这些故事、段子,都是创作的源泉,一个逻辑严密、生动自如的表达,也是将来作为艺术家做独立创作,阐述自己的艺术思路、见解的基础。你看,当代的顶级艺术家,哪个不是面前有作品,笔下有文章,嘴上还能侃晕你。
十分钟速写
画罗丹雕塑
这组同学抽到的速写题目是:罗丹的雕塑《老娼妇》。画面里,一个皮肉松弛的老太太,佝偻地侧坐着。
教授们说,这场绘画考试的时间只有十分钟,考题有的是色彩作品,有的是雕塑,有的是石膏……都要求用速写的方式描绘。
判断这张小画儿是否成功,龙翔说最关键的就是看造型准不准确,线条利不利索。
等到学生画完,记者走进去看,一组8个学生的画作,比对很明显:有四张画纸上,学生下笔拖泥带水,有的甚至没有勾勒出老太太的身体概貌。
有两张特别出挑的画作,看上去是两个很鲜活的老太太。但是龙翔打分的时候,两张作品成绩相差10分,他给了线条清爽的一幅高分。“在造型都还可以的情况下,这张的线条毫不犹豫,这是基本功的体现。”
小贴士:
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说:速写,更加注重对学生造型能力的测试,考察考生对事物的观察、捕捉能力,这对于造型、设计和新媒体等各个专业的基础训练,都有实际意义,也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速写是考察学生绘画上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美院这几年所有的考试都很重视速写考科,目的是希望学生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小事。一个艺术家长期保持对身边人事的敏感性,他将来一定是一个有感觉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