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30万学子高考圆梦,助力机制彰备受关注
8月25日下午,全省新生名单统一专报教育部进行学籍注册,历时40多天的浙江高考录取平稳落幕。最新统计显示,1500余所普通高校在浙江招生26.9万人,录取率为85.9%,比去年高出0.5个百分点。另外,我省高职单考单招录取2.87万人。近日,新生均将陆续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十年寒窗苦,一朝终圆梦。浙江高考彰显人本的助力“圆梦”机制,受到社会关注和考生家长的认同。
就地高考,随迁子女在第二故乡浙江首圆大学梦
2013年,全国就地高考随迁子女4400余人。而在浙江,经过近三年10多次调研,以“自信、大气、开放”的姿态首次接纳了984位考生,与本地考生一视同仁,享同样政策待遇,录取600名,其中高考274人、高职单考单招326人。为确保录取机会不受影响,录取期间,部委属和外省本科比公布计划增招5000余人,其中985、211高校增招2100余人。
近年来,在浙江基础教育各年级就地入学的随迁子女超过120万,总量居全国第2位,仅在广东之后;占比居第3位,仅在上海、北京之后。且有逐年增加趋势。作为外省籍人员流入大省的浙江,积极创造条件解决随迁子女就地读书和升学问题,让他们平等接受教育。
这些举措受多方好评。外来人员感恩第二故乡浙江,称这是今年收到的最好礼物。“保障随迁子女权利,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一位省政协委员对此非常赞赏。此举势必对促进教育公平、引导外来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及整合我省劳动力资源,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位一体”招生,助力“幸运者”脱颖而出
全国首创、浙江率先试行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旨在破冰“一考定终身”,昭示我省多元化招录改革方向,其扩容、受益情况也备受关注。
今年,全省拓展到22所高校录取1885人,超过2011年首次试点7倍多;部分高校的报名录取比例超8:1。高校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自主探索采取针对性的测试方式,选拔适合培养的新生。其综合素质测试突出考核学科性向和专业素养、潜质。“此举弥补了高考单一选拔之不足,扩大了高校自主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光强调素质教育但无法落实的尴尬。” 一位连续三年亲历见证改革的高校专家评析,这有助于高校选拔、挖掘有潜质的学生。某校新生中,会考11A及以上占80%,特长生、校长推荐占4%。而对考生而言最大益处在于增加了选择性,尤其对综合素质优良或学有所长者有了充分展示的舞台,即使高考发挥有“小失常”,仍有机会脱颖而出。
事实上,“幸运者”在全省并非少数。今年高考568分的一位考生,因综合素质优秀被浙江工大第一批提前选拔。仅该校新生,今年高考分低于其统招投档线68人、低于省重点线15人。作为首批参与“三位一体”招生改革的高校,三年来浙江工大共选录345人。据其跟踪调查发现,该新生群体总体学习偏上,且综合素质优良,尤其在“时间管理和职业规划、适应性和心理调适能力、社会活动关注度和活跃度”等明显优于统招生。“这与我校参与改革的初衷十分吻合。”该校招生负责人说。
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发,我省全面推进面向基层定向招生培养,录取基层农技人员135人、医卫人员1566人,学前、小学全科、中学和职教师资263人。此举深化了定向招生与事业单位招聘相结合的试点,为培养农村、社区等基层急需人才探索、实践了有效模式。
投档比例趋紧,落榜风险进一步下降
在充分征求意见基础上,今年我省压缩首轮平行投档比例省内高校为1:1,省外高校1:1.05内,降低了风险;而志愿和投档状况堪称史上绝佳。
凸显特征:一是考生理性报考。首轮投档满足率(以公布的原始计划为基数,与首轮投档数之比)较以往提升8%(一批103.0%、二批97.3%、三批96.9%),而征求志愿计划约减25%。二是生源分布异常均衡。省内外热度趋于平衡,长期来喜欢待在本省、不愿出省就读的现象有明显改观;投档线在省控线或首轮“零志愿”高校比往年减少三成。三是退档风险创新低。投档比例压缩后,退档总数比去年减少712人次;首次征求志愿时超一本40分的考生不到往年的1/3。四是没有人因残疾原因被退档。残疾考生上线98人,除2人因分数低未能投档外,96人正常投档录取。
分析认为,“史上最严高考”及平行投档规则,彰显公平与人本。此外与我省全方位宣传、多形式解读政策有关,多数考生较透彻掌握信息、规则技巧及各高校的优势和特点,合理选择和准确定位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