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为何高考改革试点是浙江

2014-09-22 09:08:01 来源:

  这次新高考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之前,相关省份传出过试点消息,最后敲定的是浙江和上海,成为全国两大试点地区。

  早在去年年底,浙江已拟定了一份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只等教育部全国方案出台,根据全国方案做出调整,再向社会公布。那时,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浙江争取成为试点省份,但还没有把握。

  教育部最后选定浙江,昨天,刘希平把原因归结于,浙江有全面的高中新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的良好基础,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其来也渐,其入也深”。

  为什么试点是浙江

  因为有教育改革的良好基础

  这是一个快得出人意料的时代。

  2年前的9月,浙江开始全面推行“深化高中课改”,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当时钱江晚报记者采访刘希平厅长时,他预计10年后,高考改革将与高中新课改配套,给学生更多自主权。那时刘希平还有些无奈,与高中课改相衔接的高考制度,是国家层面的设计,浙江希望在国家层面能早一些进行高考改革。

  如果高考改革遥遥无期,这意味着,高中新课改会走得有些踉跄,一只脚往前走了,一只脚还在原地。这样的现状,会让家长和高中老师忧思重重,累觉不爱。

  仅仅过了2年,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浙江和上海成为了全国两大试点地区。

  刘希平把浙江这些年的“渐入、渐深”改革排了一个时间表:

  2008年,浙江做了小范围的考试科目高考改革,英语听力、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实行平时考试,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

  2009年,浙江高考科目进行分类,考生可在三大批次中自主选择。第一批科目,在保持原有“3+X”组合基础上,增加自选模块考核;第二批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第三批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增加技术科目测试。考生可以自主选择,量力而考。

  这个方案实施后,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王建国在一次调研中不无感慨地说,“在浙江看到了希望,增强了推进高考改革的信心”。

  2011年,浙江高考招生率先尝试“三位一体”,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2012年,浙江开始全面深化高中新课改,在普通高中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也开始进行分层教学,并实行弹性学时,给学生更多选择权。

  刘希平阐述,当时深化高中课改设计,是想为学生找一条多样化发展之路。之前,在普通高中,长期以来似乎只有一条路:升学。教育更多是一种标准化培养,让所有人在一个模子里成长。但有的人,天生对动手感兴趣;有的人,天生对艺术感兴趣;有的人,天生对数学感兴趣……统一学习,就会学得很痛苦。深化课改,是想让孩子学得快乐,学将来对他有益的、适合的东西。

  2013年,浙江省提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使之升格到国家级考试要求。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考场;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全科开考、一年2次,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选用其中一次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

  这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成绩提供了制度支撑。

  此外,浙江高考的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单考单招等改革,均已有多年实践。

  “2009年的浙江高考科目分类,与当下高考改革方案的分类考试,在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2011年,浙江‘三位一体’招生提出的综合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与统一高考相结合,与今年新高考改革方案,在脉络上也是一致的;2012年,深化高中新课改,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刘希平说。

  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浙江就这样一步步获得了“试点”资格。

  为什么设计了那么多科目

  因为想让学生有个性化选择

  高考改革方案纷繁复杂,细节林林总总,但改革的内核却很清晰: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给学生和学校更多选择空间,使之符合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

  选择权,或者说选择性教育思想,是刘希平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期间,数不清在多少场合或会议中阐述过的教育理念。

  在深化高中课改时,他就说过,“我自己想像,经过多少年的努力,这个以‘选择’为主旋律的改革,会落地开花,以前那种育人的统一标尺,会完全改变。衡量学习,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群孩子的成功。”

  这个“多少年的努力”,当时刘希平做了一个估计:10年。

  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这10年的预计,将大大缩短。

  “高考确实是个指挥棒,它对现实教育影响很大,会倒逼高中新课改,给学生学什么,考什么,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刘希平把“选择权”比喻为理解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钥匙,理解选择权,也就理解了新高考。

  “要理解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为什么设计了那么多科目让孩子选,那么多考试机会让孩子选,就是想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可以文理混搭,可以跨界,孩子不用苦苦地和自己的短板较劲,使他更多品尝到自己的成功。”

  “我们现在都认同,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但什么教育才适合孩子,我们很难事先设定,选择性教育,就是要在学和教过程中不断发现,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不是孩子的第一次选择,就一定是他的兴趣、能力,他也要靠选,靠试,然后调整。”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老张家的孩子学奥数被自主招生了,我家孩子也去学奥数;老李家的孩子学钢琴被当作特长生招走了,我家孩子也要去学……家长要做的不是跟风,而是发现孩子的唯一性,发现孩子的特长,而不是根据别人的经验来事先设定。”

  浙江新高考改革,昨天只是拉开了大幕,具体实施还有非常多的困难。刘希平目前最大的担忧是诸多期望值的冲突,“我理解,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方案的期望值都很高,但很多期望值在当下无法满足,甚至很多期望值是互相矛盾的。比如专家希望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招生权,但家长也许希望有更多刚性要求,以保证招生的公平公正。我们只能不断探索,让制度向更合理,更公平公正的方向去做。我想,未来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