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三天首考结束 试题难度较适中

2015-11-02 09:19:06 来源:

  11月1日上午12时,随着生物选考的交卷铃声响起,我省新高考统一招生选拔模式下的首次考试落下帷幕。

  这是我省作为全国高考招生改革首批试点省,首次进行高中学考和高考选考相结合的考试。据统计,全省共有24.9万名考生参加此次首考,学考科次占97%,选考科次仅占3%。

  考试结束,考生反映如何?数千名选考考生,有哪些经验可供参考?新高考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高中教学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本报记者在考场外蹲点,采访杭州著名高中的校长、老师,为你一一解读。

  试题难度较适中

  细雨蒙蒙。对于守在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杭师大附中以及杭州市第七中学这3个有选考考场的媒体记者们来说,彼此间探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采访到选考考生了吗?”

  7500多名选考考生,对于24.9万的考生总数而言,很快稀释于无形。

  据了解,宁波有2.75万名考生参加此次首考,但参加选考的考生仅296人,镇海中学和效实中学分别只有两名和3名考生参加选考。温州约有9万名考生报考,但参加选考的学生同样稀少,大部分重点高中的选考人数不超过10人,有的甚至没有学生参加选考。而在杭州,杭二中参加新高考的高二学生有600多人,但只有一名学生参加生物选考科目,学军中学只有两名学生参加选考,浙大附中、杭州源清中学各1人,杭州长河高级中学5人。

  杭师大附中高二女生陈迈参加完地理选考后走出考场,她坦承心里其实还是有点儿紧张,不过“即使考得不理想,还有一次考试机会”。

  陈迈说,学校还有一本半的地理选考教材没教,自己为了赶进度,不仅暑假进行了自学,还报了培训班突击。“地理是我最擅长的,很想试一试。”

  一直关注考情的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在全部考试结束之际,收到了老师发来的短信:“学生反映考试难度适中,较符合心理预期。”

  选考考生分两种

  杭州高级中学是杭州市区唯一设有全部科目选考考场的考点,其中历史、地理、化学、政治、地理、生物选考考场各1个,技术选考考场2个。

  尽管杭州大部分重点高中参加选考的学生人数都不超过10个,但杭州高级中学却有39名学生报名参加了选考,除生物外,其余选考科目均有人报名。

  “我们学校参加选考的学生当中,有10多个是国际班的学生。”尚可告诉记者,参加选考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准备出国的学生,这些学生并不需要参加高考,他们只要拿到所有科目的学考成绩就可以了,而新高考实行“7选3”,学考科目最多报4门,所以这些学生就也报名参加了选考。“这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学考成绩是单独拿出来排的,他们只要完成了试卷上的学考‘必考题’,就能拿到这些科目的学考成绩。”

  一位老师说,最主要的原因是谁都不愿意轻易冒险。现在的高二学生很多课程没学完,没有一定实力不敢随意参加。因为有两次机会可以选考,所以考生对每一步选择都很会慎重,不会随意浪费。

  杭师大附中教学处的周丽婷老师也得出了差不多的结论。杭师大附中没有安排生物选考的考场,11月1日上午只有4名考生参加了地理科目的选考,其中两名考生提前交卷。

  “参加选考的主要是两类学生。”周丽婷说,一类是已经在学校之外提前学完了所有内容,这一类学生多半是学科兴趣浓,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另一类是准备出国的学生,高考对他们意义不大,所以选考试卷上后面30分的加试题一般都不做,大多会提前交卷。

  排课、师资待破解

  在杭十四中考点外,一位学生家长坦承道,对于新高考,家长们有过担心,但学校前前后后开过4次家长会,每一步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平时也通过短信通知与家长们密切联系,这使得家长们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安抚。

  “从这次考试来看,教师不再替学生‘做主’,学生自己做规划,教师则只进行个性化的考前辅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节奏来选择考试时机,没有早晚之说。”杭师大附中校长任学宝说,浙江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选择性”,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什么时候考、考什么,全由学生说了算,这也是新高考赋予的意义之一。

  “选择就是提前规划的过程,学生可以把不喜欢的、成绩一般的课提前考掉,做一个筛选,扬长避短。”杭州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毛伟民也表示,学考和选考相结合,会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

  当然,新学考的进行也标志着新高考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学校能否在各方面适应变化同样引人关注。

  “在学生时间有限,师资有限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各校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尽最大的努力去安排。”尚可表示,如何处理教师的“潮汐性”现象,将是高中今后长期面对的课题。

  据了解,现在高中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语数外3门高考必考科目以及音乐、体育等必修课,第二类是要参加学考、选考的科目,第三类是校本选修课程……课程类型增加,使得教学安排的难度和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

  “今年9月、10月份,历史和地理两个科目的师资比较紧张,学校的做法就是对于师资较为短缺的学科,打通年级进行安排,也就是一个学科的教研组统一来安排,让高一的老师到高二兼课,或者让高三的老师到高二兼课。”尚可表示,应对新高考,目前已不仅仅是要发现问题,更是要解决问题。“学校要积极尝试,稳妥地解决,必须找出可操作、可复制的方法。”

  改变已经开始

  新高考首考落下帷幕,此前耳闻的种种焦虑与担心,仿佛都在其平稳有序的行进中淡化、消融……

  这是一次备受关注的考试,新高考方案由此踏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学生们在高考科目上有了选择的机会,英语和选考科目有了两次考试的机会,他们踏入学考、选考的不同考场,今后更将走出个性化的成才之路。

  新高考更将改变高中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学习状态,乃至整个校园文化。

  一是“走班教学模式”将取代“固定班级授课模式”。过去每个班级都有固定教室,而今后将变成老师在固定的教室授课,学生奔走于不同的教室去听课。“班级”、“同学”、“班主任”等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概念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将会淡化甚至不存在。

  二是“分层教学”将成为中学教学的“新常态”。中学将每个科目都分成“选考班”和“学考班”实行分层教学。

  三是不同学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显著分化。语、数、英作为必考科目,分值进一步提高,在录取中所占权重进一步加大,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成为绝对核心。与此相对,那些在高考招生中专业口径更宽、将来就业形势更乐观的科目,选考的学生会更多,有的科目则可能只有少数学生选学。

  多年来,我们将基础教育的积弊归之于“应试”,而今,新高考为改变而来。我们要相信,通过耐心和智慧,解决之道将逐渐清晰。是的,改变已经开始。